通识学院“博雅读书会”活动通报(第一期)——师生共享《有人将至》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04日 11:31 作者:匡景鹏 浏览:

  3月27日晚上七点到九点,在通识学院会议室举办博雅读书会,此次读书会既是本学期的第一场,也是对上学期阅读《有人将至》文本的总结,全体学员积极参与讨论,学员们普遍认为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恩·福瑟的这本戏剧集并不是很好读,主要是由于作者所描述的地理与人文环境离我们太遥远,真正的想理解福瑟意义上的孤独、死亡以及无常并没有那么容易。但是同学们还是从自己的角度,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对福瑟戏剧中的所关心的核心问题展开了讨论。下面将实录讨论现场。

老师A:先介绍一下这本书,作者之所以以书中的一部作品的题目命名全书是由于有人将至是问题的核心,因为作者想以此展示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既想融入社会中,却又本能地抵抗融入,这种矛盾和纠结构成了现代人的心态特征。至于该书最重要的一篇戏剧《有人将至》,福瑟通过构造了“意念中的有人将至”与”现实中的有人将至”来思考现代人的孤独问题。从全剧来看,夫妻二人跑到远离人群的海边定居是想躲避二者因年龄相差二十岁而带来的闲言碎语;可是当他们真正地远离人群之后,总被“有人将至”所困扰,事实上,女人忍受不了孤独,而总觉得有人将至;相反,男人可能是由于年龄大(剧中并没有交代)而能接受现实,活在当下,并给予妻子相应的安慰。二者之间的反差事实上是现代性与反现代性的矛盾,也就说,夫妻二人表面上看,因为逃避流言蜚语而隐于海边的破房子里。事实上,是把人从向着世界和公众的颓落中拉回来,把人从日常专政中解放出来。这至少是海德格尔意义上的反现代性姿态。可是,他们也要承受体验到生命本真状态的东西,即个别性、自由、孤独和无助,使自己沉沦于其中的世界和“常人”完全看作是虚无的、无内涵的东西。显然,剧中的女性并不能承受这种面向本真的孤独和虚无,而是以意念中的有人将至,与现代社会相连接;男主却能安然接受逃离现代性所追逐的本真状态。可是,当房东的到来,且要与他妻子的单独约会,也让他彻底沉沦于他们最初想逃避的世界或他人的萦绕之中而不能自拔,并且烦扰是他们彼此唯一的情绪,同时彼此也陷入了孤独的境地之中,谁也无法真正的理解谁,彼此成了彼此的地狱。

从写作手法上来看,《有人将至》这部剧作特别注重语言的精炼,大段的空白、间歇以及沉默,却超越了语言表意而成为传达主人公情绪的重要手段,有一种言说在语言之外。此外,福瑟的作品还有一个特点,剧中人物很少有具体的名字,而是以男人、女人或她、他等很笼统的名词替代,在我看来,这打破了戏剧与读者之间的界限,读者在读他的作品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结合自己的性别身份而被带入剧中,并能意识到那剧中的那个人就是自己。

同学A:我在读这部作品时,很难体会到“孤独”、“无常”等人生状态,或者说,模模糊糊的感觉,福瑟写的这些人生常态,和我理解的不太一样。

老师A:如我开头所说,尽管这是一部分文学作品,要读懂真的不容易, 尤其要体会到作者流淌在文字中间的那种孤独、无常的人生状态更是不容易。这不仅对于你们,对于我来说也是如此。可能是我们对北欧国家的文化习俗、地理风貌太不熟悉的缘故吧。更有可能,我们并没有经历宗教社会结构,很难理解现代性摧毁了他们的信仰后,那种难以体会到的心理状态。

同学C:那么,“孤独”与“寂寞”,是不是一回事儿?

老师B:不是的,孤独实际上是一场与自己的灵魂展开的对话;而寂寞则是无法得到他人或世界的理解而产生的一种感觉。

老师A:是不是可以说,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

全场大笑,老师B也笑着说,可能是吧。

同学D:老师,你刚才说到要活到当下。我理解的当下就是我想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我也不关心别人怎么评价我,甚至在我的核心利益未受到伤害的时候,也不会去关心他人甚至我所生活的世界。

老师A:活在当下,其实就是活在一种情绪之中。那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呢?简单说,就是一种身处现实世界时,而带来的一种情绪。在现实世界中(或者说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面对的问题很具体、也很实际,并且常常会与我们的想象的模样不太一样。当与我们的预期相符时,我们会很开心快乐;可是,当不相符时,我们就会不爽。不过,无论是那种情绪,应该说都是对我们身处世界的真实体验,你对这种真实情绪的体会就是活在当下。其实,真正的活在当下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为它意味着一个人对自己当下存在的充分觉醒,它要求我们暂停思考、念头、见解和信仰,而纯粹地活着。在这种状态下,我们不会去想我是谁,身在何处,忘记了自己的身份,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活着的状态中。如果我们再回到《有人将至》这部作品中,你会发现男女主人公并没有真正地活在当下,他们的痛苦根源在某种程度上说是这种错位造成的。

老师B:同学们是否还有想法想和大家分享?

全场沉默了片刻,无人回应。

老师B:那我们简单总结一下此次读书会的分享情况吧。首先,各位同学们的发言很积极,也非常有启发性。至少让我们看到了你们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你们思想的锐度。

我看完福瑟的《有人将至》之后,又买了他的其他著作,我太喜欢他的作品了。可能是由于他能直击现代人的生存状态,而倍受欢迎吧,难怪能全球公演数千场。接下来,我再回应一些问题,如老师A所言,福瑟戏剧的语言是他的特色,大段留白之类的写法,却总能更真实地传达出他所描述的那种状态。我在想难道语言真的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吗?还是造成人与人之间间隔、疏离,并给每个人带来孤独感的障碍?当然这也是后现代哲学一直在回应、反思的问题。我和大家的困惑是一样的,到底我们是该疏离社会,将自我放逐自然,回归自我的本真生活?还是要融入这个世界,并爱这个世界?

老师A:在您的问题的启发下,我再补充几句。在我看来,您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我们为什么要爱这个世界,也是古希腊哲学中所讲的人为何要进入城邦,人与城邦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那就期待我们下一期在阅读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找到我们想要的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