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兴涛 —— 《公共空间与艺术介入》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14日 11:55 作者:LAN 浏览:

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光艺术创新设计人才培养》第3讲:

《公共空间与艺术介入》

 

711日上午,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光艺术创新设计人才培养》第三次课程在四川美院黄桷坪校区坦克库展厅进行。本次课程主讲人为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焦兴涛教授,课程名为《公共空间与艺术介入》。本次授课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如何以当代的视角理解公共艺术的概念;其二:艺术对真实空间的介入和对公共领域的提问。

就前者而言,理解公共艺术的概念,首先要理解“公共空间”与“公共性”的概念区别。在现代社会中,“公共性首先体现为对强制性和同一性原则的否定”。当下由于技术的更新,大众可轻松地在公共领域中通过电视、网络等社交平台,形成具有群体关系的公共联结。而此公共关系在艺术中具体表现为,强调公众对艺术的平等参与,及公众对艺术的互动理解。所以,具有当代文化视野的公共艺术,是使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艺术与社会公众发生互动关系的艺术创作。简而言之,公共性代表了艺术与社会关系的新倾向,体现了公共空间民主、开放、交流、共享的精神和态度。另外,焦兴涛教授详细地介绍了公共艺术起源、公共艺术在西方的发展、公共艺术的类型以及中国当代语境中的公共艺术。

就后者而言,艺术对真实空间的介入,具体指在公共空间中创作具有当代社会问题针对性的艺术作品。公众可在“理解—同意—参与”的过程中,通过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形态联结,介入到当下的社会问题。艺术介入连通了公众、艺术与社会三方关系,是公共艺术不可或缺的部分。焦兴涛教授从参与式艺术的美术史语境出发,将其细化为历史前卫主义运动时期(1917)、新前卫主义运动时期(1968)和前卫运动的新形势中(1989)三个阶段。历史前卫主义以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俄国构成主义流派为主,其目的是消解艺术与生活的边界。新前卫主义是“日常生活革命”。而前卫运动的新形势在80年代表现为“关系艺术”,90年代表现为“参与式艺术”。而对于中国参与式艺术的案例,焦老师以“羊蹬计划”及“葛宇路”等作品为例,详细阐述了艺术作品在日常事件、公共空间、社会问题及公众审美经验之间的逻辑关系。

最后,焦老师耐心解答了在场学员所提出的各种相关问题,大家纷纷表示本堂课程收获满满。


 

 

(文:樊欢/图:李小冬、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