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美学术
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长项兆伦来校主讲“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13日 17:03   作者:张琪、郑诗语、徐琪歆   来源:艺术人文学院    浏览:次

10月10日下午,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文化遗产学术讲堂”在虎溪校区多功能厅举办。讲座特别邀请到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长、党组成员项兆伦进行题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与实践》的讲座。四川美术学院副校长焦兴涛主持讲座并致欢迎词。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钟建波,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华南)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原一级巡视员陈杭,广东轻工非遗学院执行院长桂元龙,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赵罡,川美艺术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杨茂森、院长王天祥、副院长董虹霞,艺术与文化遗产教研室主任侯波、徐琪歆、徐卉、王海燕等专业教师和学院师生,以及重庆市文旅委、各区县文旅委管理干部和工作人员等逾百人聆听了本次讲座。

项兆伦做了精彩而深刻的学术分享。他层层递进阐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类型、保护措施,分享了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认识与思考。首先,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内涵的细致梳理,项兆伦分析了非遗概念常见误读的原因,并列举出“可持续性”“民间性”“非宗教性”,以及“符合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求”是非遗概念的基本特点。他指出,“传统”和“整体”是理解非遗的关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整体,是人们的文化印记,它既有“无形的”特征,也依赖物质的呈现或支持,这些物质与非物质的因素共同构成了非物质文化传统的整体。

项兆伦介绍了非遗保护的指导思想及基本理念。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开展的,如今非遗保护工作正面临着文化传承如何应对自然和社会环境变化的挑战。习近平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思路,是做好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在非遗保护的过程中要始终遵循“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原则,这需要各个领域的共同参与,而高校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传承人走进大学,学习“教师傅所不教,教师傅所不能教。”了解“所以然”,对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一是要了解文化传统的所以然、造型艺术的所以然、需求变化的所以然,以及材料、功能、技术和整体表现力的所以然,帮助传承人找到传统与现实融合的切入点,丰富创作,扩大受众才能使非遗拥有持续生命力。

项兆伦表示,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量保护实践,以及全国范围内非遗传承人研培工作的开展,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已经进入到“科学保护,提高能力,弘扬价值,发展振兴”的新阶段,并给出了他对振兴传统工艺的有效途径和思路的思考:其一,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其二,用字引领,设计致用,用者参与;其三工业化背景下手工技艺的本质是凝聚着手工艺人智慧、才艺和经验的精湛手工技艺,对创作和生产过程的把握和介入。项兆伦认为,在传统工艺的保护中,材料和工具也应与时俱进,要善于依靠科技,改进材料、工具和装备,提高手艺的实现能力,使智慧和灵性更充分的体现以及创意更好的实现。

讲座深入浅出、旁征博引,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引领着参会者的思维,面面俱到地生动展现了非遗的保护理念及具体实践,有效助力听众开阔学术视野、夯实科研能力、砥砺学术志趣。

讲座结束后,项兆伦一行在杨茂森、王天祥的陪同下,对四川美术学院承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培工作进行了调研,并给予了高度评价。通过此次讲座及调研交流,也将促进艺术人文学院在“艺术与文化遗产”学科专业发展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建设上的深入思考。

(图:杨金良)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