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Ⅱ》课程是风景园林专硕的短期设计课程,该课程的教学借助具体的专题性空间分析,学习景观形态学等分析方法;结合在不同专题,探讨地域性景观形态的特征,提出个体的设计结果。本次课程核心议题是地形学和水文学,它们是城市设计的基础。从基础阶段开始,着手开发地形配置,并探讨水在其中的行为模式。把地形视为一种具有厚度的介质,它能够通过管理水的流动,支持多样的城市、滨水和海洋系统的构建。在这个工作坊中,深入研究那些赋予景观物理形态和丰富性的催化剂、关系过程以及能量。
授课对象:研究生一年级
授课时间:两周
指导教师:焦健(外聘)、王平妤
设计主题:滨水与未来江岸
课程安排:第一阶段:将抽象的形态理念具体化为可感知的地形与空间。从抽象的画,大自然的结构(树木表皮,海岸侵蚀等等)中来完成形态的提取。没有尺寸的要求。但是未来设计是一个滨水地块,需要结合未来的场地运用来思考。
第二阶段:探索水作为催化剂如何塑造影响地形以及地形对水文的反作用。将提取出来的原型进行地形设计,探讨地形与水文关系,并进行场地标准化设计。同时开始制作手工模型和学习mapping图纸制作。
第三阶段:进行场地设计并将原型嵌入场地,理解设计师通过塑造地形、高差变化改变水陆分布,引导水在场地中的滞留与流动。进行场地设计,并利用AI进行大量图纸制作,同时制作最后展板。
成果展示:作业分为三个部分,原型设计和场地设计。原型设计让学生们掌握高差关系并探讨水文与场地关系。并把原型置入场地,从整体塑造地形思考水的置入方式。
手工模型
汇报评图
第1组:变轨——湿地公园设计
组员:周春旭 吕纪涵 幸乾锐
该设计为滩涂儿童公园。采用三级台地设计,分层应对不同季节气候下的水文情况。
低层亲水区(±0.0米—+6.0米)结合长江水位波动,置入耐淹浅水池与砾石滩、植被栽植,雨季自然淹没,旱季供儿童戏水;中层活动区(+6.0米—+14.0米)以透水铺装与地形高差打造攀爬网、浅草坡等儿童活动设施,整体通过直曲结合的道路串联不同高差的区域;高层观景台(+14米—+25.0米)种植乔木与波浪草阶,并延续工厂的要素,置入钢构高架走道。
逐层融合生态缓冲、趣味活动与休憩功能,适应重庆夏汛冬寒气候,实现弹性景观与沉浸体验的平衡。
手工模型
第2组:潮汐记忆
组员:邓瑞贤 李雲娇
要素提取:退去时留住沉积物,但挡墙的空隙可让潮水自由通过,进而形成一处沉积区域,可供一些水生植物生长,形成聚拢型的植物群落。
考虑到水文节律中的季节性水位涨落与单日内的潮汐变化,不同海拔高度的沉积池中,会留下不同季节、年份的沉积物,沉积的数量、成分与位置也会随着水文条件而改变,进而让水文变化带动景观的动态变化,在场地中留下潮汐的记忆。
在沉积挡墙装置的基础上,形成步道系统,并基于沉积池的海拔高度分为:高水位的抗洪纪念区、常规水位的亲水活动区以及枯水期的自然滩涂区。
手工模型
第3组:江上阶—滨水漂浮景观设计
组员:王家澍 刘懿炜 唐庆耀
本设计以“滨水弹性”为核心,采用悬浮支撑结构,融合沙地、绿岛与动态水流形态,打造可适应洪涝与干旱周期的韧性空间。设计通过模块化浮岸、透水基质与低干预植被,平衡生态修复与人居体验,呼应“涟漪轻岸”的灵动意象。
手工模型
第4组:floating island experiment
组员:王成宇 王子萱 杨薛可
本方案以滩涂水文节律为核心,构建季相性弹性景观系统,称作“漂浮岛屿实验”。在形态上采用由规则几何形向自然形态过渡的设计语汇,模拟人工化设计向滩涂景观演化的过程,通过阶梯式台地组织空间序列,旱季形成亲水活动平台,雨季转化为生态缓冲带。采用简洁线性水渠来连接主河道与滞留池塘,利用潮汐动力实现水体自然循环,以此实现生态修复与游憩体验的有机统一。
手工模型
第5组:多棱镜面·折线石垒湿地景观
组员:李晨曦 田牧青 表东周
以重庆层叠陡峭的崖壁地形为母体,植入折线棱镜石垒系统——镜面骨架沿江岸坡地呈锯齿状攀升,锐利折角模拟长江与嘉陵江交汇的湍流矢量。折线道路切割出梯田式湿地泡群,每层内嵌人工台地,形成赛博朋克生态剧场。廊架表面经蚀刻处理,白日折射对岸吊脚楼群与轮渡的变形倒影,随江水涨落生成动态光谱壁画,完成几何美学与山城水文基因的交融。
手工模型
第6组:泡泡岛屿
组员:邓皓予 王庄乔 郭俊麟
项目以重庆九龙坡黄桷坪电厂滨江带为基底,依托“水滴入江”的生态意象,构建多层次韧性景观系统。场地平面布局呈现“一核三环”结构:中央水滴形生态湖作为净水核心,向外延展涟漪式景观带——内环为同心圆栈道与浮岛湿地,中环串联阶梯式植草沟与透水铺装系统,外环衔接改造后的空中观景廊桥,形成水陆交织的慢行网络。
手工模型
第7组:川流之石&源点1993——回应场所精神的地景设计
组员:葛安祺 王煜璐 涂海洋
设计利用江水不同的水位营造不同的季节性景观,利用地形的凹凸起伏制造视线和游经的变化,以此来模糊人对自然和人工边界的感知,设置一系列如下沉步道,镜面水等节点来凸显场景的精神性所在。
手工模型
第8组:涟漪共生——弹性湿地系统景观设计
组员:李梦桐 郭靖含
我们主要的设计方向是聚焦于人和场地的互动性,比如一个想做的主题是让人24h能亲水观水,所以做了很多将人从内陆引入滨江的道路,但是我们又希望人亲近水的同时,水也能自己去靠近人的空间,我们通过原有的河流素材概括了横向的湿地斑块,所以联想到在特定的节点做湿地空间,来配合不同季节的水位,消解了传统江岸轮廓的同时,引入较柔和的江水,然后我们不仅做了一些架空的观水廊道,还设置了下沉的广场空间,能够适应场地高差的同时,触碰到不同水位的江水,下面我们的模型配合亚克力做了两个不同季节水位的展示,以表现季节变化的湿地空间特征。
手工模型
第9组:波痕栖境——基于水文动态模拟的立体廊道剧场设计
组员:明咏诗 张旺 李创
本设计以水波纹肌理为灵感,通过起伏的景观廊道与地形重塑再现江水侵蚀滩涂的动态过程。主廊道沿潮汐线构建层次空间,底部微地形创造亲水路径,顶部观景台形成立体观演剧场。砂石雕塑群与大地艺术土丘结合绿道系统,串联居民区与开放节点。设计通过高差变化使人直观感受水位涨落,硬质平台与自然肌理交织,营造上下层空间对视互动,既延续滩涂萧瑟
特质,又注入参与活力。
手工模型
第10组:潮间密码
组员:王心远 漆天 代昱
滩涂场地性质极为特殊,其土壤松软,水位受潮汐精准调控,时刻演绎着大自然的节律。通过欧普艺术画作,对画作中流动的曲线进行提取、重组、排列设计出规律图案在对场地的实际情况如高差、水位等进行考量。秉持生态优先,融入防潮固堤守护安全、生态修复厚植生机。在夏季突遇涨潮可在场地的廊架空间观赏玩耍,洪水退却又可下至滩涂空间,实现多季节也可以进入到滩涂空间。
第11组:临江——再野化
组员:苟龄尹 刘琳尧 熊梦晓
在重庆九龙电厂临江区域设计滩涂公园的植物配置时,需综合考虑季节性观赏效果、生态修复功能及长江水位变化。
核心概念:“水涨水落·生态交响”
通过浮动湿地与淹没式景观,展现长江水文节律与工业遗迹的共生关系,打造一个随季节变化的“动态”滩涂公园。
手工模型
第12组:曲韵熔古
成员:肖淋 谌逸天 周文杰
以“工业记忆的艺术转译”与“生态湿地的美学重塑”为核心,通过将黄桷坪电厂与南站货场的历史文化符号解构为艺术语言,融入亲水湿地与公园的空间设计中,构建一个集文化叙事、生态体验、艺术表达与代际交互于一体的复合型滨水空间。设计以曲线为空间脉络,串联散落的工业遗产与自然景观,形成“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交织,历史记忆与当代生活共融”的诗意场域。
手工模型
第13组:洄云岸
组员:赵泉宇 代素文 郑中柯
设计聚焦于水与场地之间的内在关联,水在四季更迭中与场地相互作用,营造出风格迥异的景观风貌。一条景观廊道如脉络贯穿整个场地,随着地形和空间的变化,塑造出封闭幽深的峡谷景观、惊险刺激的悬崖景观以及广袤开阔的平原景观。在这片有限的区域内可沉浸式领略到丰富多样的景观体验。
手工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