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五个重点 书写发展新篇
——深入理解2017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
韩文秀
2017年将召开党的十九大。这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这一总体要求,应把握好五个重点。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今年要迎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在稳和进的关系上,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稳增长。经济平稳运行对于发展大局稳定具有压舱石作用。今年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二是稳物价。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预期目标为3%左右。既要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又要关注食品等基本生活用品价格上涨情况和资产价格变化,防止价格大起大落。三是稳就业。今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定为1100万人以上,比去年增加100万人。在保持就业总体稳定的同时,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困难家庭人员的就业服务工作。四是稳政策。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赤字率仍按3%安排,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余额预期增长均为12%左右。这与近年来经济运行的实际和需求相符,保持了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五是稳预期。宏观调控本质上是预期调控。我们定的预期目标、政策基调都与市场期待比较一致,在执行中还要加强与市场主体和国际社会的沟通,使各方面对中国经济的预期稳定、信心增强。六是控风险。当前系统性风险总体可控,但对不良资产、债券违约、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累积风险要高度警惕,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这几方面的稳,构成了大局稳定的支柱。
稳中求进,不是无所作为,不是不敢作为,而是要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一是改革开放要有新进展。近年来全面深化改革推出了许多举措,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见到成效。二是结构调整要有新成效。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持续提高服务业比重,大力提升制造业水平,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三是生态环境要有新改善。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思想,贯彻绿色发展理念,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持久战,努力实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护环境的有机统一。
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多年来,我国依托传统比较优势形成了规模庞大的供给体系,但主要以满足国内外中低端需求为主。现在,需求侧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供给体系出现明显的不适应,迫切需要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经济良性循环、持续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是贯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主线。
用改革的办法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一是扎实有效去产能。要知难而进、拓展范围,进一步压减钢铁和煤炭产能,淘汰、停建、缓建落后煤电产能,同时切实解决好人和债的问题,妥善安置下岗分流职工,处理好企业债务问题。二是因城施策去库存。分类调控、因地制宜,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处理好去库存与稳房价的关系。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把去库存与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更好结合起来。坚持住房的居住属性,加快建立和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三是积极稳妥去杠杆。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在增量上,加强对企业债务融资增长的合理约束,加大股权融资力度;在存量上,支持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推进资产证券化。同时,防止地方政府变相举债和个人住房贷款在短期内过快增长。四是多措并举降成本。在减税方面,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扩大小微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税收优惠。在降费方面,全面清理规范政府性基金,减少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经营性收费,继续降低“五险一金”有关缴费比例,降低用能和物流成本等,让企业固本培元。五是精准加力补短板。结合实施“十三五”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切实加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的薄弱环节。当务之急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
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大力振兴实体经济。目前,三次产业都面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确保农民增收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形成中国制造新优势。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让传统服务业焕发新的生机、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壮大,并切实防止一些领域出现资产泡沫问题。
适度扩大总需求并提高有效性
经济增长离不开需求拉动,宏观调控从短期看主要是需求调节。经济工作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同时适度扩大总需求。这是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客观要求。
释放国内需求潜力。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和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持续上升。要顺应这一趋势,从多方入手扩大消费。保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持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完善政策措施,支持教育、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不断开发具有高品质、能带来新体验的消费品,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完善消费环境,规范市场秩序,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让消费者放心消费。在扩大消费的同时保持投资适度增长,把好投资方向,增加有效投资,引导资金更多投向补短板、调结构、促创新、惠民生的领域,坚决防止重复建设和加剧产能过剩矛盾。
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拓展内需空间。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城乡发展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在这一过程中持续激发与释放消费和投资需求。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持续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使“三大战略”和“四大板块”产生相互叠加、协同融合效应,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动力源。
保持外贸回稳向好态势,巩固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坚定不移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让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落实和完善外贸政策,为外贸企业减负松绑,鼓励企业苦练内功,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增加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促进贸易平衡发展。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世界各国实现互利共赢。
切实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当前,我国发展环境和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力、土地、环境等要素成本上升,传统比较优势明显弱化,必须依靠创新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培育新的竞争优势。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完善对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和创新驱动。
用好用活人才。人才是推动创新的第一要素。我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素质较高的劳动力,拥有最大规模的科技人才和各类专业技能人才队伍,每年高校毕业生近800万人,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能,这是其他任何国家都难以比拟的巨大优势。要落实好科研机构自主权,落实好科研经费和项目管理制度改革,落实好对科研人员的股权和分红等激励政策,把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激发出来,形成高质量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的良好态势。同时,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便捷多样的众创空间和服务平台,让所有有意愿、有能力创业创新的人都有机会施展才华、创造价值。
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既要大力培育壮大新产业、新动能,又要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传统动能。本着鼓励创新、包容审慎原则,制定新兴产业监管规则。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努力使新动能的成长超过旧动能的衰减。同时要看到,传统产业仍是我国制造业的“基本盘”。2016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8%,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4.8个百分点,但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12.4%。我国制造业的主体仍是各类传统产业。应加快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武装和更新传统产业,特别是深入推进“互联网+传统产业”,为传统产业升级发展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也会转化、汇聚为新的发展动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应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当作为政之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
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国家财政收支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要切实抓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让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与全国人民一道如期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高度重视解决农民增收和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解决好看病难看病贵、异地就医费用结算和食品药品安全等问题,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做好保障改善民生工作,要把握好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处理好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对群众反映强烈、期待迫切的问题,有条件的要抓紧解决,把好事办成办好;对那些暂不具备条件、一时难以解决的,要努力创造条件逐步加以解决,制定路线图和时间表,让人民群众看到希望。解决民生问题特别是扶贫助困,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多雪中送炭、少锦上添花,不能超越国情国力作过高的承诺。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在发展经济、增强国力的基础上,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使人民生活水平水涨船高。
(作者为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
《 人民日报 》( 2017年03月28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