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光艺术创新设计人才培养》第20讲 《当代艺术与城市文化》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09日 13:22 作者:蓝振宇 浏览:

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光艺术创新设计人才培养》第20

《当代艺术与城市文化》

 

726日上午,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光艺术创新设计人才培养》第二十次课程在四川美术学院黄桷坪校区坦克库进行。本次课程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邱敏主讲。课程名为《当代艺术与城市文化》,授课内容主要围绕“观念艺术的缘起与发展”、“观念艺术的产生”、“自我意识、身体趣味以及对社会的介入”几个方面来展开。


首先,对于时代的主题,邱敏老师将它定义为“奔跑”。以伊朗电影《小鞋子》和《德拉快跑》两个短片开场,电影主人公都在镜头下一直不停的努力奔跑。正契合了当下人们的生活——处于不停奔跑的状态,很难到慢生活中真正感知和触摸自然。与此同时,邱老师向学员们推荐了卡伦·霍尼著写的《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一书。邱老师解释到:当今,我们已经习惯了高速运转的生活步伐,却忘记了我们从何而来?又要去向何方?

邱敏老师深入分析了自我意识如何介入社会。在第一部分中,她分别以库尔贝、马奈等诸多具有开创性的伟大作品为例。如库尔贝的作品,他把自身形象塑造成工人阶级的代表,将昂扬的斗志表现得淋漓尽致,呈现出身份意识的自觉。而马奈的作品打破了传统绘画的二维平面空间,同时为冲击了传统封建观念,现实女性不再以神的方式出现。从库尔贝到马奈,都有对真实的社会现实进行披露。“自我意识”与“身体趣味”开始真正地介入到社会当中。

第二部分以工业时代文明为主线,强调艺术介入现实生活的重要性。她从文学小说、艺术画作谈到电影艺术,在不同类型的艺术中分析了工业时代对生活所带来的影响。她以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反复出现的火车站为线索,得出工业革命的进步,将人们观察世界的视角由室内带到了户外。当下,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譬如“芙蓉姐姐”、“犀利哥”这类网络名词的不断出现,暗示着文化的隔阂用过去的精英主义已经解释不通了。

而后,列举了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大地艺术、行为艺术等艺术家的作品。从包豪斯开创的匠人精神,综合了阿尔芒、巴尔达·契尼等艺术家身上的反抗意识与叛逆精神,倡导艺术家要不断地重新思考生活,使作品能刺激人敏感的神经。邱老师总结说,艺术始终要注重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不能局限于二维平面中所既定的基本光源,而要考虑光本身是否可以成为艺术品。并以巴尼特·纽曼、詹姆斯·特瑞尔等的作品为例,鼓励学员们去不断地捕捉所见光和未见之光背后的精神力量。

最后,邱敏老师向学员们推荐了很多值得细细品味的好书,希望学员们可以不仅仅局限于提高自己专业能力,而要在艺术的各个领域和方面不断完善自己,开拓自己的视野;要打破碎片化的阅读习惯,突破约定俗成的思维模式;要多去现场感知优秀作品,实现沉浸式的完美体验,才能真正的理解优秀作品。


 

 

文:张建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