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光艺术创新设计人才培养》第16讲 《有目的的创作:设计;无目的的创作:艺术》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09日 13:00 作者:蓝振宇 浏览:

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光艺术创新设计人才培养》第16

《有目的的创作:设计;无目的的创作:艺术》

 

722日上午,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光艺术创新设计人才培养》第十六次课程在四川美术学院黄桷坪校区坦克库进行。本次课程由四川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美国PARSONS设计学院教授、国际照明设计师协会(IALD)会员、北美照明工程会(IES)会员周錬先生主讲。课程名为《有目的的创作:设计;无目的的创作:艺术》,授课内容以光元素的创造、光艺术形式的表达为主线,从跨界与融合的视角出发,对光艺术的创作进行了深入探讨。

“没有艺术的生活,嘿蠢,要不得”,周錬先生以一句幽默而地道的四川话开场,打破了课堂应有的严肃气氛,瞬时变得轻松活跃。学员们在周先生的带领下,很快便进入到思考的状态中。

周錬先生讲到:“无用的创作是纯艺术,有用的创作为纯设计;有与无,是心态;有用是有目的,无用是能自在;而光艺术,便是无目的的光元素的创造。”光元素要经过造型,才能表达事物及思维。同时,光是没有具体形态的,需要借助其他元素来组建,才能呈现出适应空间环境的创造。周錬先生从“建筑元素”、“材质与光的关系”、“光影造型”、“人的参与及感受”、“空间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入手,以美术馆中光为主要创作媒介的作品为例,对其空间和作品设计进行了介绍与分析。

 周錬先生对光艺术创作的起源与发展历程结合案例做了系统分析。早期的光艺术作品,常以灯具为造型元素,构建的是灯具、造型、颜色、人之间的艺术关系;逐步发展到空间造型与光影的视觉艺术;再到侧重于光与感觉的概念光艺术以及光造空间。同时,周錬先生分析了以光为艺术语言的装置艺术与主流艺术的关系,并以灯光元素解读了世界各国夜间照明发展的轨迹。

“跨领域、多元素、多媒体、多视觉”是本堂课程的重点。“跨”不是步行到另外一个区域,而是跨过有形及无形的界限,进入另一个“领域”。周錬先生以国内外诸如詹姆斯·特瑞尔等知名艺术家的作品为案例,分析了光在雕塑、空间、建筑、装置、行为、音乐以及其他传统造型方面的跨界与融合。引导学员开阔视野、扩宽思维,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跨界与融合,衍生出更多不为学科界限所束缚的作品。最终,课程内容回归到照明设计的流程及方法。学员们在周錬先生发散思维的启发下,在现场分解图的示范下,提升了自己关于光艺术创作的思考。

“没有道之后才有德,没有德之后才仁,没有仁之后才有义,没有义之后才有礼,没有礼之后才有法。礼是人性从质朴到衰薄才产生,所以有礼之后,就是一切混乱的开端,混乱就开始了。以法束之,有法就有漏洞,这不是我们要的光艺术,这不是我们要的光环境。”这是周錬先生带给我们的最大的启示。道之所从,受用终生。


 

 

文:张建颖、樊欢

图:郑雯俊、谢昕、吕嘉馨